1.教材第8頁第2行中的“接收”被表述為是一種約束經營者的辦法,該表述是否有誤?是否應該為所有者?
解答:教材內容不存在問題,教材中關于這個問題有較詳細的解釋和說明,教材原文如下:“這是一種通過市場約束經營者的辦法。如果經營者決策失誤,經營不力,績效不佳,該企業(yè)就可能被其他企業(yè)強行接收或吞并,相應經營者也會被解聘。經營者為了避免這種接收,就必須努力實現(xiàn)財務管理目標。”
2.教材第26頁,【例2-3】中自2005年12月至2013年年底,計算期數(shù)為9?!纠?-4】中第8年年末至第10年,計算期數(shù)卻為2,為什么不是3?請問是如何計算的?
解答:
(F/A,i,n)中的n指的是等額收付的次數(shù),由于【例2—3】中等額捐款9次,所以,n=9;
(F/P ,i,n)中的n指的是F和P間隔的期數(shù),由于第8年末和第10年末之間間隔2年,并且在沒有特別指明的情況下,默認一年為一期,所以,【例2-4】中第8年末至第10年末,應該乘以(F/P ,15%,2)。
3.教材第72頁的第7行中,請問理想的現(xiàn)金余額3000元是如何計算得出的?
解答:這不是計算得出的,屬于已知條件,是決策者根據實際情況確定的。
4.教材第114頁,因素分析法公式:資金需要量=(基期資金平均占用額-不合理資金占用額)×(1+預測期銷售增長率)×(1-預測期資金周轉速度增長率)。請問這種算法是否有誤?是否應該為:資金需要量=(基期資金平均占用額-不合理資金占用額)×(1+預測期銷售增長率)/(1+預測期資金周轉速度增長率)?與此對應,【例5-2】是否應該為=2000×(1+5%)/(1+2%)=2058.82萬元?
因為資金周轉加速是可以無限大的,若資金周轉加速100%,銷售增長率為0,那么按教材高頓式,答案是0。但實際加速100%周轉后,占用減半應該是1000萬,即2000/(1+100%)=1000萬。
解答:可以這樣理解。不過,教材高頓式是一個模糊的表達,本質上與您的理解是一致的。教材公式是一種習慣表達,傳統(tǒng)式都是從資金占用的角度來說的。比如,以前,銀行手工計算存貸利息的公式是:資金額×該金額資金占用的天數(shù)×日利率。本式中,表達的也是這個傳統(tǒng)思路。如果資金周轉速度提高,則可以理解為次數(shù)增加100%,那從資金占用的角度,就是相應資金占用時間減少50%。因此書上的公式與您計算的結果是一致的。
5.教材第159頁表6-12中的第8點為“變現(xiàn)凈損失減稅5600元”。請問既然是減稅,就應該能夠減少現(xiàn)金流出,為何在此還以負數(shù)列示?即“(5600)”元?
解答:因為這是保留舊機床的方案,即目前并沒有出售舊機床,所以,“變現(xiàn)凈損失減稅”是機會成本,應該作為現(xiàn)金流出列示。
6.教材第162頁倒數(shù)第3-4行在計算方案二的年金成本時,“(P/F,10%,10)”是否應該改為“(P/F,10%,12)”?即把10年改為12年?
解答:理解正確,應該把:
方案二的年金成本=[10000+1000×(P/A,10%,12)-500×(P/F,10%,10)]/(P/A,10%,12)=(10000+1000×6.8137-500×0.3855)/6.8137=2439.34(元)
改為:
方案二的年金成本=[10000+1000×(P/A,10%,12)-500×(P/F,10%,12)]/(P/A,10%,12)=(10000+1000×6.8137-500×0.3186)/6.8137=2444.25(元)
7.教材第240頁表8-8中,請問第2行第4列中的2000是如何得出的?是給定的已知條件還是需要計算出的?
解答:這是需要自己計算得出的,因為聯(lián)合單位中A和B的比為5:1,而A產品和B產品的產銷量比例為10000:2000,同時除以2000之后,10000:2000=5:1,所以,聯(lián)合單位的總量為2000。